面试资料

2019下半年高中历史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及答案

2020-09-03 15:54:53 深圳教师资格考试中心

2019下半年教师资格证面试考试在2020年1月4日-5日进行,2019下半年高中历史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及答案1月4日公布。

一、考题回顾

题目:《三教合一》


3.基本要求:

(1)请在10分钟内完成试讲内容。

(2)围绕三教合一出现的背景设置两个问题。

(3)有必要的板书设计。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导入法。

教师展示图片,并引导:这幅画是明朝皇帝朱见深绘制的《一团和气图》,这幅画为我们描绘了三个人物形象,分别是儒士、僧人和道士。他们三个人相拥在一起,三张人脸的五官互相借用,合成为一张脸,造型之奇妙,令人叫绝。这幅画反映了怎样的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又蕴含着怎样的背景?顺势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背景

教师围绕上节课所学知识,展开引导: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后,对于儒学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教师展示史料,并提问: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后,佛教与道教在中国相继出现。西汉末年佛教传入我国,东汉末年道教也开始出现,到了魏晋南北朝,佛教、道教有着怎样的发展态势?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在这一时期,佛教盛行,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

教师播放纪录片《中华文明·七彩长虹》,提问:在这一发展态势下,儒学、佛教和道教相互吸收和借鉴,表现出了怎样的新特点?

学生结合教材进行回答: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道教也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尊道”。

(二)形成过程

教师提问:佛道的盛行,儒学面临严峻的挑战。为此,隋朝的儒学家提出了怎样的观点?

学生回答:隋朝的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教师展示唐朝的代表性建筑《曲阜孔庙》《西安大慈恩寺》《北京白云观》,并进一步提问:隋朝短命而亡,儒学家们并没有实现重振儒学地位的目标。唐初,纲常礼教遭到破坏,为了加强统治,唐朝对儒学、佛教和道教分别秉持怎样的态度?

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回答: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崇儒、礼佛、尊道。

(三)影响

教师展示史料,请同学以历史小组为单位讨论,5分钟后派小组代表回答:唐朝统治者所实行的三教并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1.一方面促进了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另一方面二者也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2.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师生共同总结回顾本课所学知识。

2.作业:韩愈对于儒学的复兴提出了哪些观点?请同学们课下搜集资料,下节课一起交流分享。

【答辩题目】

1.为复兴儒学,韩愈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2.请简要说明如何备好一堂高中历史课?

……………………………………………………………………

一、考题回顾

题目:《拿破仑》



基本要求:

(1)讲清楚拿破仑的为政举措。

(2)指导学生全面评价拿破仑。

(3)板书工整,布局合理。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中国近代是一段屈辱的历史,但同时也是不屈奋斗的历史,经过无数先辈的奋斗,中国这头曾经沉睡的雄狮再次屹立在世界东方。

教师提问:“中国是一头沉睡的雄狮”,这句话出自哪位历史人物之口?

学生回答:拿破仑·波拿巴。

教师追问:拿破仑之所以被人们熟知,跟他的为政措施有紧密的联系,那么他的为政举措都有哪些?我们又该如何评价他呢?顺势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登基称帝

教师展示《拿破仑加冕》的油画,引导学生结合上节课所学思考:为什么拿破仑可以称帝?结合图片,谈谈你的了解?拿破仑称帝后,法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结合教材及图片,回答:拿破仑凭借战功,树立了威信,这也为他称帝奠定了基础。1804年12月2日,拿破仑请罗马教皇来参加他的加冕典礼。当盛典进行到关键时刻,拿破仑突然取走教皇手中的皇冠,戴在自己头上。拿破仑称帝后,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结束,进入法兰西第一帝国时期。

(二)为政举措

教师引导:拿破仑上台后的首要任务就是笼络人才,他是如何做的呢?

学生结合教材,回答:他要求任职的官员既要对法国效忠,也要对他宣誓效忠。对人才,予以重视,如重用有丰富经验的戈丹主管财政。

教师展示史料,提问:拿破仑注重实际,如承认天主教为国教。除此之外,他在政治、经济及军事方面都采取了有力的措施,具体来说有哪些内容呢?



学生结合史料,回答问题:政治上,精简编制,将政府改革成高校的军事体制。限制人民的民主权利;经济上,建立法兰西银行,整顿国家财政,同时扶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军事上,废除雇佣兵制,代之以征兵制。



教师补充:征兵制广泛动员农民当兵,小农阶层成为拿破仑统治的社会支柱之一。

教师追问:拿破仑对资产阶级的一大贡献是编纂《民法典》,《民法典》颁布于何时?包括哪些内容?有着怎样的影响呢?

学生交流得出:《民法典》于1804年颁布,后命名为《拿破仑法典》。它把革命时期有利于资产阶级的成果,用法律条文确定了下来。这部法典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经典,传播到整个欧洲大陆,还传到美洲、亚洲和非洲等地区,成为资产阶级的立法规范。

(三)历史评价

教师展示史料,请同学们以历史小组为单位5分钟时间讨论:对于拿破仑的一生,大家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拿破仑是暴君,是侵略者,又有人认为拿破仑推动了法国社会的进步。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评价拿破仑呢?





学生进行讨论,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积极: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所采取的各项政策推动了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建的各项制度,为之后法国社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对外传播革命思想,推动了欧洲封建势力的瓦解。

消极:他实行独裁统治,限制民主权利,是历史的倒退。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作业:请同学们思考,拿破仑和路易十六都是君主,他们的性质一样吗?试着说明理由。请同学们课下搜集资料,下节课交流分享。

拿破仑

(一)登基称帝

(二)为政举措

建立法兰西银行、颁布《民法典》等

(三)历史评价

积极、消极

【答辩题目】

1.简述拿破仑的内外措施。

2.简要介绍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中的时空观念。

…………………………………………………………………………


一、考题回顾

题目:《北约和华约》

内容:



3.基本要求:

(1)请在10分钟内完成试讲内容。

(2)讲清楚“冷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3)有必要的板书设计。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导入法。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所学思考:美苏为了争霸,由战时的同盟迅速转向了战后的敌对,为了遏制苏联,美国在政治上实行“杜鲁门主义”,在经济上实行“马歇尔计划”。苏联针锋相对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学生回答:政治上,成立了共产党和工人情报局。经济上,成立了经互会。

教师追问:最为剑拔弩张的要数军事上所采取的措施了,美苏为了牵制对方,在军事上分别形成了什么组织?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顺势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背景

过渡:美苏之间针尖对麦芒,为了遏制对方的势力,分别在政治和经济上采取了相应的措施,随着时间的推移,气氛越来越紧张。

教师提问:1948年,美苏“冷战”出现了第一次高潮,代表的事件是什么?简要介绍。

学生根据教材回答:1948年,爆发了柏林危机。二战结束后,美国力图将联邦德国纳入其全球战略中。苏联针锋相对,于1948年封锁西柏林。这就是“柏林危机”。

(二)形成过程

教师展示《北约和华约的对峙》图片,提问:为了遏制苏联,加强对西欧的控制,美国利用“柏林危机”策划建立针对苏联的军事集团,美国在军事上采取了哪些行动?

学生根据图片,回答:1949年,美、英、法、意等西方12国签订《北大西洋公约》,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

教师追问:面对美国的举动,苏联也在摩拳擦掌,为了对抗北约,以苏联为首的国家采取了怎样的举动呢?具有怎样的意义?

学生之间交流,回答:1955年,苏联、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匈牙利和民主德国签订《华沙条约》,成立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至此,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全面对峙,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正式形成。

(三)影响

教师引导学生走进历史档案馆,观看三组图片《美苏手指下的地球》和《两种颜色的世界》;《核弹威胁下的世界》和《两强相争》;《高墙隔开的柏林》《美军汽车开过38线》和《美军入侵越南》请同学们以历史小组为单位,5分钟时间思考:北约和华约的成立,实则是超级大国称霸世界的工具。美苏“冷战”持续40多年,对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具体来说有哪些方面呢?

第一组代表根据材料一,回答:美苏“冷战”关系压倒了其他国际关系,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的局面,世界被分裂成两部分。

第二组代表根据材料二,回答: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全面对抗,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毁灭性的核战争的威胁之下。两大集团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又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

第三组代表根据材料三,回答:美苏两国为争夺势力范围和世界霸权,肆意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甚至不惜大举用兵,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师生共同总结回顾本课所学知识。

2.作业:课后思考德国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有何异同?请同学们课下准备,下节课分享。

【答辩题目】

1.北约和华约的成立,对欧洲产生了什么影响?

2.你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从盟友到对手》

一、面试考题

1题目:从盟友到对手

2.内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美、英、苏等国讨论了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和战后和平等问题,达成了若干协议。这样,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一-雅尔塔体 系确立。它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第二次世界大战极大地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力量的对比。二战后,西欧和日本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苏联的实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增大,引起了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敌视。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也日益加剧,苏联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

继丘吉尔在美国发表演说后,1947年3月, 美国总统杜鲁i在国会发表演说,提出要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

这些政策和纲领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此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职了除武装进攻之外的切敌对行动,美苏“冷战”从此开始。

3.基本要求:

(1)请在10分钟内完成试讲内容。

(2)设置至少两个有效提问。

(3)有必要的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

1.请你谈谈冷战的影响?

2.人们都说:“ 教师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和一 双欣赏的眼 。”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史料,提问:从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基辛格的言下之意意在说明什么?

材料:

几乎是某种自然定律,每一个世纪似乎总会出现一个有实力、有意志且有知识与道德动力,企图根据其本身的价值观来塑造整个国际体系的国家。——基辛格《大外交》

学生回答:二战后,新的大国将按照自己的意愿和需要,对国际规则进行调整,以维持霸权的基础。

教师追问:二战期间美苏两国并肩协作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战后两国由盟友迅速转向欧对,这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战后的世界格局将何去何从?美苏双方又是如何展开敌对的?顺势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背景

教师展示图片,提问: 1945年2月,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在克里木半岛雅尔塔举行首脑会议,这次会议的内容是什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学生结合图片及教材,回答:会议讨论了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和战后和平等问题,达成了若干协议。形成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雅尔塔体系。它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教师展示史料,提问:雅尔塔体系的实质和作用是什么?

材料概括讲, 雅尔塔体系划定势力范围:

在欧洲:西欧仍旧保留资本主义,东欧则为苏联势力范围和利益范围:德国由美英和苏联分区占领。

在亚洲: 外蒙古为苏联的势力范围:中国的华北为美英的势力范围,中国的东北为苏联的势力范围:库页岛南部和干岛群岛归苏联,日本本土为美国势力范围。

——2000年第一期《历史研究》《雅尔塔体制的形成与苏联势力范围的确立》

学生结合史料,回答:实质是美苏划分欧洲和远东的势力范围,表明美苏两国占据国际政治的中心位置,为战后世界形成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打下了基础。

(二)政治力量对比

教师继续展示史料,请同学们以历史小组为单位,5分钟时间思考:第二次世界大战极大地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力量的对比,世界主要国家的政治力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谈谈你的理解?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二战后,西欧和日本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苏联的实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增大,引起了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敌视。

教师追问:除此之外,美苏成为对手的原因还有哪些?

学生结合教材,回答: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也日益加剧,苏联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

(三)序幕及开始

教师引导并提问:美苏间的敌对,我们通常称为美苏“冷战”,即除了直接交战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美苏“冷战”的信号是由谁首先发起的?

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材料,回答:1946年丘吉尔在美国密苏里州富尔顿发表演说,拉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

教师继续提问: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旨在呼吁美国与英国一起抵制苏联的扩张,遏制苏联的发展。为此,杜鲁门做出了怎样的回应?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学生交流回答: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提出要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这些政策和纲领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教师补充:此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美苏“冷战”从此开始。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教师请学生担任老师带领学生共同复习本节课所学。

2.作业:美苏冷战的表现有哪些?课下搜集资料,下节课交流分享。

【板书设计】

从盟友到对手

(一)背景

(二)政治力量对比

西欧、日本、美国、苏联

(三)序幕及开始

1铁幕演说

2杜鲁门主义

【答辩题目】

1.请你谈谈冷战的影响?

2.人们都说:“教师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和一双欣赏的眼。”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汉赋的风采》

一、考题回顾

1.题目:汉赋的风采

2.内容: 

赋是从骚体诗演变而来的撒文和暗文并用的文体。赋继承了先秦诸子散文巧文多智的特色。

西汉早期的赋,如贾谊的《吊屈原赋》等,借物抒怀,意境深沉。

汉武帝时代,赋的创作走向全盛,名家名作迭出。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是这一时期赋作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这些赋作篇幅较长,以气

势恢宏、辞藻华美为主要特征,反映了当时文人气度的宏阔广大,时代精神的豪迈勇进,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

西汉后期,最著名的赋作家是杨雄。东汉时期,班固、张衡的作品地位最高。东汉后期,大赋减少,各种短篇的小赋兴起。这些小赋摆脱了大赋文辞铺张的弊病,意境更为清新活泼。

3基本要求:

(1)讲清各个时期的名家代表及主要作品;

(2)适当的创设教学情境,节奏掌控适当;

(3)师生互动中有小组讨论的环节。

答辩题目

1.你知道的汉赋名家及代表作有哪些。

2.请你说说有哪些可以利用的校外历史课程资源。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关于司马相如与卓文君“愿得一人心,白首不分离”的故事,并提问学生:说起司马相如就不得不说到他写的赋,汉武帝还因读过他的赋提升其为中郎将,那汉赋到底有什么魅力呢?引发学生思考,进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汉赋的背景

教师播放纪录片《中国通史》中关于两汉文化的片段,提问学生:什么是赋?汉赋有何特色?

学生观看后结合教材回答:赋是从骚体诗演变而来的散文和韵文并用的文体。赋继承了先秦诸子散文巧文多智的特色。

教师补充:汉初,国力较弱,思想上提倡无为而治,文化崇尚简朴,赋体文学未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汉武帝时代赋的床桌走向全盛阶段。

(二)汉赋的代表及特点

教师请学生阅读教材并提问:汉赋的代表人物及作品有哪些?

学生回答:西汉早期的赋以贾谊的《吊屈原赋》最为著名,汉武帝时期以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为代表,西汉后期最著名的赋作家为杨雄。东汉时期,班固、张衡的作品地位最高,如班固的《长杨赋》《西都赋》,张衡的《西京赋》《东京赋》都广为流传。

教师出示材料并提问学生:汉赋四大家,一般是指西汉的司马相如、杨雄以及东汉的班固、张衡。那西汉与东汉赋的特点各是怎样的呢?

材料一 刘勰:“然赋也者, 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

材料二“假象过大, 则与类相远;逸词过壮,则与事相违:辩言过理,则与义相失;丽靡过美,则与情相悖。——挚虞《文章流别论》

学生回答:西汉早期的作品如贾谊的《吊屈原赋》等,借物抒怀,意境深沉;汉武帝时期的赋以气势恢宏、辞藻华美为主要特征,反映了当时文人气度的宏阔广大,时代精神的豪迈勇进,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东汉后期长篇幅渐少,各种抒情写景的短篇小赋兴起,从而摆脱了长篇赋文辞铺张的弊病,意境更为清新活泼。

(三)汉赋的评价

教师展示关于汉赋评价的相关史料,提出问题:有人说汉赋华而不实,有人说汉赋宏伟壮观,你们是怎样看的呢?请同学们以历史小组为单位,进行五分钟的讨论。

东方某国,据有黄金,其数限....主有一大宫,其顶皆用精全为之....宫廷房屋地铺金砖,以代石板,一切窗棍亦用精金....——《马可●波罗游记》

小组代表回答:一方面汉赋辞藻华丽,但也可以反映了时代风貌,有些汉赋经典还隐含着深刻的哲理,比如《子虚赋》《上林赋》对于汉武帝的奢侈进行了批判。但汉赋发展到后期,就一味地追求辞藻的华丽,而忽视了文章的内涵,最终走向衰落。

教师补充:汉赋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风格、意义,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学的魅力。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作业:除了汉赋,我国还有哪些古典文学形式,请大家课下查阅资料?下节课一起分享。

【板书设计】

汉赋的风采

(一)汉赋的背景

(二)汉赋的代表及特点

贾谊:吊屈原赋(意境)

司马相如:子虚赋等(辞藻华丽)

(三)汉赋的评价

【答辩题目】

1.你知道的汉赋名家及代表作有哪些。

2.请你说说有哪些可以利用的校外历史课程资源。

《东方的诱惑》

一、考题回顾

1题目:东方的诱惑

2内容:

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作为货币的黄金、白银的需求里日益增加,人们对黄金、白银的渴望也日趋强烈。自《马可.波罗行纪》在西欧流传以后,人们对书中关于中国等东方国家遍地黄金的描述深信不疑,很多人渴望到东方“寻金”。

长期以来, 意大利和阿拉伯商人把东方的商品,如丝绸、茶叶和香料等,辗转运销西欧市场,获得了丰厚的利润,令其他西欧国家的商人垂涎不已。15世纪中叶,奥斯曼

土耳其占领了地中海东部的广大地区,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商路,西欧同东方的贸易更加困难,于是,很多西欧人都渴望开辟一条绕过地中海前往东方的新航路。

那时西欧局势动荡,各国争斗激烈。葡萄牙和西班牙濒临海洋,统治者积极支持海外探险活动,希望获得海外财富,以加强在欧洲的地位。同时,教会也鼓励人们去遥远的东方传播天主教。而这一时期欧洲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发展,更为远航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3基本要求:

(1)请在10分钟内完成试讲内容。

(2)要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

(3)有必要的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

1请你对比一下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

2说一说教学评价的方式有哪些?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15世纪绘制的世界地图以及16世纪绘制的世界地图,请学生认真观察、对比,思考:两幅地图有何不同之处?

学生观看地图,回答问题:15世界的世界地图比较模糊,没有大洋洲和美洲等地,而16世纪的地图已经能够还原世界的大致轮廓。

教师继续引导: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改变?这种改变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引发学生思考,进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过渡:我们都知道欧洲人对东方尤其是中国的商品,如丝绸、茶叶等,一直特别喜爱,因此一直有着传统的东西方商路,他们为什么还要开辟新航路呢?

(一)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1.原有东西方商路受阻

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15世纪以前欧亚贸易路线图”,并提问:原有的东西方商路有哪些?15世纪中叶以后,东西方商路出现了什么问题?

教师配图讲解:15世纪以前欧亚贸易主要有三条商路。这三条商路最后都汇聚于地中海东部沿岸地区。东方的商品到了这里一般由阿拉伯人和意大利人转手,价格一抬再抬成为极度昂贵的奢侈品。15世纪中叶以后,奥斯曼帝国势力强大,控制了亚欧商路的枢纽,西欧同东方贸易更加困难。

教师提问:面对这种情况,西欧人有什么想法?

学生回答:西欧人渴望开辟一条绕过地中海前往东方的新航路。

2.“寻金热”的出现

教师带领学生看教材中插图“西欧商人清点钱币图”,并提问:图画中的主人公在做什么?女主人的目光在看哪里?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男主人公在数金币和银币,身边的女主人在看着他数钱。这幅画实际上反映了当时欧洲人普遍的一种心态即对金钱的崇拜。

教师继续追问:人们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崇拜黄金的心态呢?

学生结合课下搜集的资料回答:这是因为随着15世纪欧洲各国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作为货币的黄金、白银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人们对黄金、白银的渴望也日趋强烈。在当时的社会,黄金和白银也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教师利用幻灯片出示材料,提问:欧洲人会向哪里寻求黄金呢?材料如下:

东方某国,据有黄金,其数无限....君主有一大宫,其顶皆用精金为....宫廷房屋地铺金砖,以代石板,一切窗栊亦用精金.....一《马可●波罗游记》

学生回答:《马可·波罗游记》在欧洲广泛流传,欧洲人认定只有到中国等东方国家才可以得到他们梦寐以求的黄金,“寻金热”就此形成。

(二)新航路开辟的条件

过渡:除了有形的黄金的魔力外,开辟新航路还有无形的精神动力。

教师安排学生结合课本,自行思考:开辟新航路的精神动力有哪些?

学生回答:西欧人传播天主教的热情;此时欧洲兴起了文艺复兴运动,提倡肯定人的作用和价值,鼓励人们勇于开拓进取去挑战。

过渡:开辟新航路的动机看来已经足够强烈了。想要完成这次开拓,必要的客观条件也是必不可少的。

教师安排学生以历史讨论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大家想象一下,假如自己要组织一次远洋航行,都需要准备些什么?

小组代表回答:需要一些客观条件,比如海船、物资和资金、指南针、轻便快速的大船、绘制地图。

教师补充:当时的航海家还获得了西班牙、葡萄牙统治者的支持。西班牙和葡萄牙濒临海洋,统治者积极支持海外探险活动,希望获得海外财富,以增强在欧洲的地位。这是新航路得以开辟的主观条件。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作业:请学生们课下查找资料,了解我们今天吃的红薯、玉米、番茄以及喝的咖啡,是否原产自中国?如果不是,这些分别是从哪里传入我国的?下节课进行交流。

【板书设计】

东方的诱惑

(一)原因

1.旧商路受阻

2.“寻金热”

(二)条件

客观条件主观条件

【答辩题目】

1.请你对比一下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

2.说一说教学评价的方式有哪些?

深圳教师资格考试网|教师资格证考试|教师资格证报名时间|教师资格证报考条件|教师资格证考试培训|深圳教师招聘


首页
指南
辅导
报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