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资料

2019下半年高中政治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及答案

2020-09-03 15:55:58 深圳教师资格考试中心

2019下半年教师资格证面试考试在2020年1月4日-5日进行,2019下半年高中政治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及答案1月4日公布。

2019下半年高中政治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及答案第一批

 一、考题回顾

题目:《为政务公开喝彩》

为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我国政府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政府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

政务公开,有利于规范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更好地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便于公民监督政府的工作,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基本要求:

(1)教学要联系生活实际,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想教育。

(2)教学过程要有提问环节。

(3)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4)试讲时间大约十分钟。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课堂导入

案例导入:今年4月初,在广州工作的李某不慎将港澳通行证丢失,本想着要回到户籍所在地郑州进行补办,但是他朋友告诉他从4月1日起,可以异地办理港澳通行证,李某就登录广州某公安局出入境办事大厅的网站,果然看到了最新的政策,包括港澳通行证补办的流程,需要准备的材料等,李某随后很快就补办了一张新的港澳通行证,省了很多钱和时间。提问:通过这则案例,你认为政府政务公开有什么意义?

学生可能回答:为人民提供便利,可以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办事效率等。

教师总结:为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我国政府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今天就一起来为政务公开喝彩,并板书课题《为政务公开喝彩》。

环节二:新课讲授

1.政务公开的内容

活动一:观察生活

多媒体出示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2019年政务公开工作要点》的通知文件,并结合以下案例进行分析:政工公开的内容包括什么?

案例一:某市打算新建一条地铁,市政府在政府网站上公布信息,并向民众征集意见,包括地铁停靠站等内容;

案例二:某县政府在政府网站上公开促进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就业供求信息,做好面向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重点群体的就业专项活动;

案例三:某区政府利用“互联网+”,在政府网站上公开多项工作的办事流程,进行一站式公开,加大各类证明事项清理减并力度,对确需保留的证明事项实行清单管理并向社会公开。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补充并总结:政务公开包括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和结果公开。

2.政务公开的意义

活动二:畅所欲言

多媒体出示两位贫困老人的谈话:

“以前,国家也重点关注扶贫工作,但是国家的扶贫专项资金有多少,扶贫的标准是什么,扶贫对象是谁,我们一概不知,所以有一些政府工作人员就中饱私囊,贪污腐败。现在好了,脱贫攻坚强调的是精准扶贫,政府明确地公开了扶贫的专项资金等信息,也不没有人敢假公济私了。”

“是啊,记得以前,想了解社保、就业等工作,得跑到乡政府去咨询,现在好了,打开手机,就能知道各项工作内容,包括政府的预算、决算,医保报销政策等,真是方便极了!”

结合课前调查访问,4人一组,用5分钟时间讨论:政府推进政务公开,有哪些积极意义?

讨论结束后,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总结:有利于规范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更好地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便于公民监督政府的工作,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环节三:巩固提高

结合课前调查本地政务公开的具体内容,说说你对当地政府政务公开的哪些内容比较感兴趣,并阐述理由。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进行正确引导。

最后师生明确:政府全面推进政府公开,但是行政机关的内部事务信息,包括人事管理、后勤管理、内部工作流程等方面的信息,可以不予公开。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课堂小结:政府政务公开有利于打造“阳光政府”,公民享有知情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等,我们要树立权利意识,积极参与民主监督!

课后作业:通过微博、政府公众号等方式,为我市的发展建言献策。

【答辩题目】

1.公民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监督?

2.你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什么?怎么突出?

………………………………………………………………………………



一、考题回顾

题目:《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基本要求:

(1)要求配合教学内容有适当的板书设计,

(2)教学中注意师生间的交波互动,有适当的提问不节,

(3)请在10分钟内完成试讲内容。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多媒体分别展示:购买奥运纪念品、写信反映校门口的交通状况、免费参观博物馆等图片,请学生感受这些分别属于我们生活的哪些领域,并思考这些领域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进而导入新课: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教师针对导入时多媒体展示的图片讲解:购买奥运纪念品这种经济活动和奥运会这一文化活动密不可分,而一国能够承办奥运会又和自身的综合国力、国际政治影响力不无关系,但所有的这些都是由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

活动一:在此基础上,请同桌之间任选导入中的其余两个案例或生活中自己熟悉的案例进行讨论,分析案例中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情形。在讨论和分析的过程中,注意结合高一所学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内容。

随后请学生代表进行作答,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补充,师生最后总结得出:在社会生活的这三个领域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二)文化反作用

活动二:教师多媒体出示图片及文字材料:

1.欧洲中世纪的宗教思想和制度对当时欧洲各方面的影响和制约;

2.中国近代新文化运动对于五四运动以及后期中国社会的影响;

学生前后四人一组进行讨论:案例中表现出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哪些不同影响?这些不同影响又可以分为哪些不同的类型?

学生讨论后,各组派代表作答,其他同学进行点评和补充,师生共同总结得出结论:

1.先进、健康文化促进社会发展;

2.落后、腐朽文化阻碍社会发展。

环节三:巩固提高

有人认为:“只要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地就会好起来;物质条件差一点,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

请学生结合本课所学知识,思考后对上述观点进行评析。通过评析认识到文化虽然由经济、政治决定,但并非简单的是前二者的派生物和附属品,文化有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根据本框的内容特点及学生学习的特点,请学生代表结合教师板书及自己的笔记,对本课所学进行总结,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补充。

作业:1.课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分析讨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我国当前社会的影响,并形成书面结论,下节课分享;

2.预习下节课,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答辩题目】

1.请举例说明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2.请你谈一谈本课的三维目标。

……………………………………………………………………

一、考题回顾

题目:《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3.基本要求:

(1)正确理解奉献社会助我成长;

(2)要有适当的板书设计;

(3)教学中注意师生的交流互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4)试讲时间不要超过10分钟。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视频导入,教师以为学生们播放动画片《纸上谈兵》和《自作聪明的驴》为契机展开教学,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观看:上述两个小故事都阐述了什么道理,它们其中有共性的地方吗。收集学生们的答案,予以总结,并导入所要讲述的知识点“一切从实际出发”,从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1.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含义和要求

学生阅读教材,自学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含义和哲学依据。

(1)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含义: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的出发点。

(2)哲学依据(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学生回忆物质意识的辩证关系,教师引导二者关系即为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哲学依据。

A.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只不过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B.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它不仅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而且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3)举例说明:马谡失街亭、宋江三打祝家庄。

(4)结论:意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以课件上关系图为例,详加讲解。

2.实事求是

过渡:再以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诞生(德育渗透点)为导入口,辅以歌曲《东方红》和《春天的故事》,导引出“实事求是”。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回忆并交流自己在周围生活中见过哪些花草树木,教师巡视,并给每个小组给予点拨,之后请小组派代表回答问题,教师进行总结。

(1)科学内涵:“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2)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前提

必须从“事实的总和”出发,从“事实的联系中去把握事实”,而不能从部分事实出发,虚构一些联系放到事实中去,否则就要犯错误。以“盲人摸象”为例,详加讲解。

(2)必须从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刻舟求剑”为例,详加讲解。

结论:A.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B.主观与客观有机统一。

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二者关系

通过表格形式进行对比讲解。

环节三:巩固提高

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以“行业组图”为例,辅以歌曲《时代栋梁》详加讲解。

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地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以“和谐社会组图”为例,辅以歌曲《走向复兴》详加讲解。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以“青藏高原铁路组图”为例,辅以歌曲《天路》详加讲解。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认识一切从实际出发与实事求是的联系,知道一切从实际出发与实事求是的意义与作用。在日常生活中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重要前提。

作业:

“按图索骥”、“郑人买履”和“南辕北辙”,各阐述了什么道理,进行说明?

答案要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答辩题目】

1.说一说本节课的重难点是什么。

2.你觉得本节课你的教学亮点是什么?

2019下半年教师资格证面试考试在2020年1月4日-5日进行,2019下半年高中政治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及答案1月4日公布。

2019下半年高中政治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及答案第二批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产生的哲学思想、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到现在我们学习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人们探讨哲学已经几千年了,也因此出现了不同的哲学流派,他们往往会抱着某个问题争论不休,从而使得哲学领域出现“百舸争流”的思想,但哲学家们争来争去,最终都要回答一个共同的基本问题,从而将思绪纷繁的哲学派别化为两大对立的阵营,即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我们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来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

环节二:新课讲授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课堂探究:哲学研究的问题有许多,我们能不能从中找出一个贯穿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问题?

探究提示:哲学研究的问题有许多,如宇宙、人生、思维等,但是贯穿于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思维与存在也可以用“意识和物质”两个词语进行替换。

教师:大家想想,你觉得先有物质还是先有意识?它们谁决定着谁?

2.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提问:物质和意识,谁为“第一性”?到底是谁决定谁。

根据学生们的不同回答,教师总结:我们可以发现,同学们对这个问题有两种看法。凡是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的,我们说它是唯物主义;凡是认为意识决定物质的,我们认为它是唯心主义的。这样哲学就分成了两大阵营。

教师追问:我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我现在和大家谈宇宙飞船、航空母舰、高铁动车的时候,大家脑海中是不是会大体浮现出它们的形象啊?比如航空母舰体积非常大,可以运载飞机火箭等。这些想象就是我们哲学上说的意识。如果我现在跟秦始皇、汉武帝讨论这些,他们的脑海中会有这样的反映吗?

从这里看,大家觉得是先有物质还是先有意识呢?是谁决定谁呢?

学生回答: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教师提问:“同一性”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说的意识能否正确认识物质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大家的观点是什么呢?

学生思考回答,老师点评总结:根据我们班同学的三种看法,认为意识可以正确认识物质的,属于可知论者;凡是认为意识不能正确认识物质,属于不可知论者。当然也有些同学是两者观点都有,这种同学我们把他称为不彻底的不可知论者。

教师提问:我给大家讲个故事:庄周梦蝶。

睡着了会做梦,这是一种很平常的现象。正常人都能分清梦和现实,不会把它们混淆起来。如果有谁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醒来后继续把自己当作蝴蝶,张开双臂整天在花丛间作飞舞状,大家一定会认为他疯了。然而,两千多年前有一个名叫庄周的中国哲学家,有一回他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醒来后提出了一个著名的问题:“究竟是刚才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呢,还是现在蝴蝶梦见自己变成了庄周?”

这么看来,庄周提出的问题貌似荒唐,其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问题。这个问题便是:我们凭感官感知到的这个现象世界,究竟是否真的存在着?庄周对此显然是怀疑。在他看来,既然我们在梦中会把不存在的东西感觉为存在的,这就证明我们的感觉很不可靠,那么,我们在醒时所感觉到的我们自己以及我们周围世界的存在也很可能是一个错觉,一种像梦一样的假象。但是庄子的本意却是由此进一步推理,得出人实际上是不可能认识这个世界的一种哲学理论。这就是不可知论。

环节三:巩固提高

课堂练习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A.理论与实际的关系问题 B.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

C.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D.唯物和唯心的关系问题

2.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 )。

A.是否承认存在决定思维 B.是否承认思维反映存在

C.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正确认识的 D.是否承认人能不能认识和改造世界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其中,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作业:课下搜集一些不同派别哲学家的一些名言,能够体现其哲学思想。下节课和同学分享。

【答辩题目】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包括哪两个方面的内容。

2.你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



一、考题回顾

题目:商品的基本属性

内容



基本要求

(1)要求配合教学内容有适当的板书设计,有适当的提问环节;

(2)教学中注意师生间的交流互动,

(3)请在10分钟内完成试讲内容。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课堂导入

【视频展示】多媒体播放视频:中国各大港口进出口商品快速增长和华为手机越来越受到国外消费者的欢迎。教师提问:这些商品都有什么样的特征?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总结】从大家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家都感受到了我们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商品越来越多地受到了国外消费者的欢迎。我国的商品都是广大劳动者智慧和汗水的结晶,商品到底有哪些基本属性和特征呢?下面我们进入《商品的基本属性》的学习,一起去寻找答案。

环节二:新课讲授

1.商品的含义

【情境展示】四幅图片:A.阳光 B.家里用的自来水 C.超市货架上的物品 D.妈妈给我织的毛衣

【学生活动】学生积极思考,判断某一物品是否是商品应该具备哪些条件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判断一种物品是否是商品,需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必须是劳动产品。第二,必须是用于交换。

2.商品的使用价值

【活动展示】教师多媒体展示超市内各大商品的图片,并提问学生:我们去超市购买商品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自由发言,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教师总结】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使用价值,通俗的说——有用性,商品的使用价值即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商品的质量。也是我们首先要考虑的因素——物美。同时,我们也会考虑商品的价格因素,即价廉。

3.商品的价值

【情景展示】超市中不同商品,标价不一样,普通消费品和高档耐用品价格差距很大。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问题:这些商品为什么价格有差距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够交换,是因为人们耗费了一定的劳动生产出来的,即人类劳动,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

环节三:巩固提高

【活动展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

【学生活动】学生进行积极讨论,学生自行判断,并发表看法。

【教师总结】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作为商品,它必须既有使用价值又有价值,二者缺一不可,商品的价值不能离开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随机对本课重点内容进行提问。

拓展作业:找到自己生活中的案例或者是物品来进行判断是否是商品。

【答辩题目】

1.如何理解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

2.说说本节课你是如何导入的。

………………………………………………………………………………

一、考题回顾

题目: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课堂导入

我将通过展示几幅体现少数民族特色的图片,让学生回答图片表现的是哪个民族。

导入实录:各位同学,上课之前,老师给大家展示几幅少数民族生活的图片,大家看看图片反映的是哪个民族呢?……同学们都认出了这几个少数民族,看得出我国有很多的少数民族,一共55个,那我们该怎样处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呢?今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环节二:新课讲授

1.民族平等原则

过渡:我们来一起看一组变化,寻找其中的原因。

我将展示旧西藏藏族人民受压迫、少数民族干部数量增长和少数民族人大代表选举的图片。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少数民族的地位能够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小组讨论)

学生回答,因为民族平等,各民族具有同等的地位,都依法平等地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依法平等地履行应尽的义务。

然后引出民族平等的提出依据(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发展程度上的区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都为祖国的文明做出了贡献,都是国家的主人)。

2.民族团结原则

过渡句: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但是整个国家保持了和谐与稳定,各民族之间和睦共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局面呢?首先我们看一下国外的民族问题。

我将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探究俄罗斯的车臣问题的启示,并引导学生想一想俄罗斯的民族政策。

通过小组讨论的活动,从反面的例子向学生展示如果民族不团结将会有什么的恶果,并让学生思考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教师指明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重大的成果,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总体和谐,各民族能和谐共荣,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局面?

教师小结:正是由于坚持民族团结原则,社会才会稳定,经济才能发展,国家才能统一,为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3.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

过渡:我们已经知道,新中国实施了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原则,实施这样的原则会形成怎样的结果呢?

我们看一下教材中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并思考:为什么会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学生回答,就是为了实现民族的共同繁荣。

多媒体展示、对比解放前的西藏生产力状况和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后西部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学生有怎样的体会?

学生体会:确实实现了大幅度发展,生产力大大提高了。

教师引导:这就体现了我国的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西藏实现历史性的跨越,离不开中央政府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无私援助。“十一五”规划期间,中央对西藏投资770多亿元,支援建设的项目达180个。“十二五”规划中,中央计划投资3300亿元,支援重大建设项目计划226个。

4.三个原则的相互关系。

同学们回顾一下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进一步设问:如果三个原则缺少任何一个,将会有什么影响?学生分小组,分别讨论缺少一个原则的后果。

代表发言,老师总结三个原则的关系: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又是实现民族团结、民族平等的物质基础。

环节三:巩固提高

欣赏歌曲《爱我中华》,让学生说出感受。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都知道了在处理民族关系时,我们要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平等的原则,对于我们青年来讲,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坚持此原则,为促进民族大团结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业:结合我国最近发生的新疆暴乱事件,谈谈你对民族团结重要性的理解,可以搜集相关资料。下节课分享。

【答辩题目】

1.如何理解民族平等原则,如今实现了吗?

2.教学过程中你是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


深圳教师资格考试网|教师资格证考试|教师资格证报名时间|教师资格证报考条件|教师资格证考试培训|深圳教师招聘


首页
指南
辅导
报考